写实的笔法 生动的描画 ——评《抗日烽火中的彭大将军》
(高志平)湘潭作家鄢德全新作《抗日烽火中的彭大将军》面世,我迫不及待一鼓作气读完全书,心中涌起激动的波澜,久久难以平静。
本书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背景,主要叙写了彭德怀在华北前线和太行山上,指挥军民积极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烽火岁月,以及他在面对亲情、友情、爱情时爱憎分明的家国情怀。
为了让读者从真实的故事中深刻领悟抗战精神的伟大力量,铭记历史的曾经苦难,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书中,鄢德全采用纪实叙事的手法,全景式展现了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抗战期间的非凡历程,充分展示了他在战场上的果敢坚毅和大智大慧,在生活中的铁骨柔情和义薄云天,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赤诚无私的深沉大爱。
本书具备笔法写实、重点突出、描画生动和图文结合等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完美地实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首先,是写实的笔法。鉴于本书属于抗战题材及纪实文学范畴,况且彭德怀又是家喻户晓、人人敬重的英雄,这就要求作品必须尊重史实、尊重读者,来不得半点杜撰和虚构,否则无法回避历史的真实和读者的评判。基于同样考虑,作者依托自己多年亲历军旅生活的深入了解,对军事历史的深入研究以及自己一直秉持的一丝不苟的创作风格,因此,全书采用写实的笔法,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真相,力求书中的人名、地名、时间、背景、数量、语言、书信、电报的精准。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字斟句酌的考据风格,成就了本书。如:写到平型关大捷的战绩,“此役,八路军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军用物资和装备。”这部分内容作者用数字分类列举,以及运用“余、大量”等模糊词语,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实:在武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八路军仅凭借坚韧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舍生取义的革命勇气,取得这样的战绩,实属不易;至于“余、大量”等词语,看似模糊,实则精准,因为在当时的情境下,无法统计得那么绝对精准,这正符合数学学科中的“模糊中的精准”原理。作者没有夸大数字,恰反映了写作态度的严谨,以及当时战争的异常残酷与激烈。再如:写到平型关大捷的意义“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它也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还给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带去了极大的鼓舞。”应该说,在当时的国内国际战争背景下,对平型关大捷意义的界定是中肯的,并没有夸大其词,哗众取宠。
再说本书对叙述重点的把握。一是时间段的把握。彭德怀戎马一生,波澜壮阔,作者只截取抗日战争一段,既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需要,更是基于这段烽火岁月,更能凸显彭德怀在艰难惊险战争中的精神风貌和军事指挥能力的考量。二是战例的选取。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进行过9000多次战斗,作者只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几个典型战役,如指挥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关家垴战役、十字岭突围等,这几次战役,集中体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天赋与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刚毅勇敢、耿直刚正的秉性。三是主人公地位的凸显。为了叙事的需要,本书不可回避地写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关键重要人物,如毛泽东、朱德、左权、刘伯承、邓小平、浦安修、彭荣华、彭金华等,作者巧妙地梳理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将这些人物、情节进行有机穿插叙述,自始至终能分清主次,不仅没有削弱主人公的主体地位,还很好地烘托出了彭德怀的军事才能与人格魅力。
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更显炉火纯青的写作功力。
在语言表达方面,除了极少数地方需要用到一些专业的名词术语外,作者尽可能地采用平实而接地气的说书人语调,如采用引入语“事情还得从1938年4月说起”,采用自问自答式设问过渡“怎么办?自力更生!我们自己建兵工厂。”“这下可麻烦了!怎么?这里再往前走就是黄崖洞,那里可是我八路军最大的一个兵工厂!”采用全景式描写“整个华北大地四处火起、遍地开花,杀得鬼子吱吱乱叫、哭爹喊妈呀!”还不失时机地插入议论,进行俏皮幽默地调侃“这还应解释吗,这百团八路军还有将近一个师的部队没出动呢,让蒋某人知道,恐怕会气得吐血啊。”“这老蒋,就是小肚鸡肠!见不得共产党、八路军的胜利。”“呦!鬼子这是要学好啊。嘿!鬼永远不会成人。那学这干吗呀?这就是冈村宁次的阴险毒辣之处。”这种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的创作意识与本色表达,起到了引人入胜的奇效,牢牢抓住了读者的阅读理解力和注意力,让读者忍俊不禁,引发深思,感到无比亲切生动,如亲历其境,全身心投入其中而欲罢不能,深深地受到感染与触动。
在性格刻画方面,作者则将主人公置于强烈的矛盾冲突或二难选择中。如在帮助左权戒烟时,他“立刻伸手把烟夺了过来,严肃地批评”,劝说无效后,他“坚决地把烟揉碎,扔在了地上,态度强硬地说:‘不行,从现在开始,你必须戒烟!我命令你!’包括后来自己的妻子一直没有生育,而能将左权的女儿、黄公略的女儿以及陈毅安的儿子视同己出,关爱有加的做法,这种真挚深厚的战友情,无不令人泪目。在关家垴战役与刘伯承意见分歧时,则暴露了彭德怀个性刚硬耿直倔犟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战友之间的相互关爱体谅隐忍、顾全大局。再如在得知兄弟彭荣华、彭金华相继遇害正沉浸在无比悲痛中时,妻子浦安修提出将他兄弟的家属都接到延安来学习、工作,他当即打断:“记住,任何时候,我彭德怀都不能搞特殊化!”面对手足亲情,关键时候,他彰显了党的高级干部大公无私、原则性强。又如在十字岭突围后清点人数发现妻子浦安修失踪未归时,他强忍悲痛稳住心神坚决不让战士们去找,凸显了他的坚毅冷静果敢及大局意识,反映了他对战士深沉的爱,对生命的敬畏珍视以及官兵平等,坚决不搞特殊化的思想。
在形象塑造方面,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正面描写,还运用了侧面描写。在指挥平型关战役中,“他头戴钢盔,手持望远镜,冒着敌人的炮火,穿梭在战场上。他一边观察着战场态势,一边大声呼喊着鼓舞战士们的士气”一段动作描写,很有画面感,彭德怀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指挥若定的飒爽英姿跃然纸上。同时,从他指示林彪“一定要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消灭指挥系统,保护好侧翼”的战术安排和“这是一场硬仗”的认识定位来看,他能准确把握这场战役着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可见其思虑深远,思路严谨,认识准确全面,部署周到细致,具备了一位优秀军事指挥员的潜质。十字岭突围后,八路军总部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彭德怀面对集结的干部战士所讲的一番话,既饱含深情,又体现他对战争的清醒认识,同时,从“台坍了不要紧,搭起来再干!让我们擦干眼泪,咬紧牙关,为参谋长报仇!为牺牲的战友报仇!为惨死的同胞报仇!”等语言描写中,可见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员遭受挫折困难、经历逆境艰险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忠贞不渝的坚定信念。在得知战友左权牺牲的噩耗时,对他“如受雷击,脸色惨白!热泪夺眶而出”的神态描写,展示出这位铁汉子在痛失亲密战友时真情流露出的深切悲痛。书中也不乏侧面描写,如“‘好了,好了!彭老总冲出去了!’‘总部有救了!我们能冲出去了!’突围的人们看到彭德怀冲出重围,一个个竟欢叫起来,忘记了自己的危险。”体现了战士们对彭德怀发自内心的敬重与拥戴。
除此之外,补充许多珍贵的图片,也成为本书一大亮点。据了解,这些图片均来自相关权威的宣传部门或相关馆室,具备很高的军事利用和文化收藏价值。这些图片的有机补充,特别是“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彭德怀在武乡关家垴战斗前线”“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在抗日前线”等珍贵图片的呈现,丰富了作品内容,增强了作品影响力,给读者带来更直接的代入感和更强烈的视觉冲击,更让读者感受到这段历史的真实可信并永远铭记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而不屈不饶的抗争历程,更能激发读者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敬重,并能激发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由此更加珍惜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总体来说,鄢德全创作的纪实文学《抗日烽火中的彭大将军》,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思想价值,可称为一部优秀的抗日战争题材的纪实文学著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革命先烈遗志,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无比深远的意义。本书如能在细节方面再仔细打磨雕琢,如:在百团大战中增加一些对彭德怀指挥作战的描写,在第三章、第八章删减一些对时局背景的重复叙述,在字体格式方面对语言描写与非语言叙述更加统一规范,则作品更臻于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