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颜值”、有“气质”!这是湘潭哪个村?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村道,一片片生机勃勃的产业田,一户户和睦相处的文明家庭……走进韶山市银田镇银田村,扑面而来的不仅是美丽乡村的“颜值”,更是文明乡风的“气质”。多年来,银田村善治善为促新风,走出一条产业旺、风景美、文化兴的振兴之路,并荣获“乡村振兴战略先进集体”“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等称号,一幅文明乡风与乡村振兴交融共进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治理有效,筑牢文明根基
9月28日晚,银田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灯火通明、欢声不断。村里首届“村晚”热闹开场,村民不仅是观众,更是舞台的“主角”:节目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源自村庄真实变化与家风传承,生动展示文明乡风,就连后勤服务也全部由村民志愿组成的队伍承担。银田村“1410”乡村治理模式。

“村里有现在的样子,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干群一条心,邻里互帮衬,日子自然越过越有劲!”银田村党委书记郭芳说。银田村的和谐有序,源于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1410”乡村治理模式,即以党组织一个核心,通过党员大会、村民议事会、村务联席会、村民代表大会4种会议形式让村民当家作主,并建立了十项制度规范乡村治理。“乡村建设是为村民而建,就必须让村民站‘C位’。”郭芳表示,该模式的核心在于高效收集民意、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无论是修路建塘,推动‘垃圾分类’‘厕所革命’,还是办‘村晚’,都通过议事机制听取大家意见,让村里建设真正反映村民意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人居环境也逐步提升。”“1410”模式中的积分管理制度也悄然改变村庄。该模式通过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等行为量化积分,用以兑换生活用品,让有德者有“得”,引导更多人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文明成了习惯,村里有事大家自然就上前帮忙。现在我们微信群里一发布志愿活动,不到5分钟名额就报满。”郭芳感慨道。如今,“1410”模式已深深扎根银田,成为激活乡村善治、培育文明新风最坚实的根基。
产业兴旺,夯实文明底气
来到陈家塘美丽屋场,但见绿树掩映,庭院整洁,村民悠闲漫步,孩童嬉戏玩耍。而这里,不仅是村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更是银田村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的典范之作。该村通过与湖南农业发展集团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共同对陈家塘进行整体规划和改造,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银田村产业园。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文明乡风的有力支撑。多年来,银田村坚定不移探索致富路,形成了以农业种植为基础的多元化产业布局。2018年,银田村成立村集体企业,与湖南农业大学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引进菌种、菌棒、栽培、种植和加工整套技术,开发种植富硒灵芝、香菇等绿色、富硒系列农产品,发展成为科普示范基地,提供香菇采摘、菌棒制作体验等项目。此后,银田村陆续引进湖南湘品堂药业有限公司,种植箭叶淫羊藿、食用灵芝和观赏灵芝;引进韶山市梓旺种养专业合作社,打造花卉苗木基地,主要种植非洲菊、野山茶和玫瑰花等。为充分利用闲散抛荒土地,银田村还尝试种植高粱,并与引进的酒厂合作,以高粱为原料生产高粱酒,全村共种植高粱200余亩。
在产业基础上,银田村重点发展“三地一园一课堂”农文旅项目,形成两条精品农文旅线路,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村里富起来,村民生活才能好起来。”郭芳介绍,合村之初,银田村村集体收入仅2000元,现在已增长到160万元。产业项目的发展不仅可以让田地不荒,让百姓致富,让村里建设得更好,而且可以加深亲情,方便教育子女、赡养老人,促进村里整体环境和谐稳定。

家风和美,传承文明乡风
在群众口袋鼓起来的同时,脑袋也要富起来。银田村丰子组成笃周家庭是文明家庭的典型代表。上世纪80年代初,成笃周与欧阳雨重组家庭。尽管生活并不宽裕,他们仍将欧阳雨与前夫所生的3个孩子接来共同抚养,视如己出。后来,又把妻子78岁、无依无靠的兄长接回家中悉心照料。这个没有血缘却充满温情的大家庭,在“勤、孝、爱”的家风浸润下,经历风雨,也成了四邻八乡心里的榜样。
不仅如此,银田村还是远近闻名的“劳模村”,村里先后走出7位劳动模范,其中省级劳模就有6位。好的土壤,才能育出文明的种子。如何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银田村的答案是:用身边人感染身边人,用日常事教育身边人。在李家冲美丽屋场的文化广场上,每年开展的“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评选,已成为村民最关注的活动之一。“我们年年评、年年讲,就是要树起标杆,让好家风看得见、学得来。”郭芳说。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从一个人到一个家,从一个家到整个村,银田人用最朴素的方式,让文明乡风代代相传。(通讯员 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