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东岳观镇中学:强化食品管控 严防食物中毒
70 2023年10月27日
随着第六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的临近,湘潭市正以一场精彩的艺术盛宴展现其文化振兴的决心和实力。自11月2日起,这个城市将以全新的姿态,向全球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优良的投资环境。在这届文化艺术节上,身为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先生也以身作则,公开展示一组齐白石晚年所绘制的花果四条屏,不仅让大家了解湖湘文化的起源、齐白石与名人的交往以及他的“衰年变法”。而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因为齐白石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他的画作,更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齐白石的艺术影响力不可小觑,他的画作仍然受到人们的追捧和热爱。齐白石书画院作为齐白石文化艺术的推动者之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欣赏齐白石作品的平台,也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到这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同时也为齐白石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齐白石花果四条屏, 立轴 设色纸本
108×43cm×4.约超过16平尺
【题识】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白石老人、借山老人齐白石于京华、微行先生清正,齐白石齐璜作
【印文】齐大、白石
【来源】源自齐白石书画院馆藏·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注:这幅花果四条屏的图片颜色与实际有所偏差,以画作实际为准。
今天为大家所展示的这组画,时任齐白石传人、齐良芷弟子、中国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先生说这幅画曾在中国齐白石书画院里展览过,这幅画就是晚年齐白石且带有防伪钢印的《花果四条屏》,近期将现身于拍卖市场,喜欢收藏齐白石精品画作的藏友可持续关注,相信有实力、有眼力的收藏家将来如果有缘分,有可能会收藏到这组花果四条屏。
《花果四条屏》第一屏《葡萄蚂蚱》·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供图
只见齐白石在这幅画里釆用折枝画法。一枝葡萄藤由左上角呈对角线伸向右下角,贯通整个画面。藤蔓以浓墨由上至下运笔,气势连贯, 运笔苍劲,如同一笔写就。葡萄叶用泼墨法,浓郁而深沉。 左侧落款,巧妙地隐喻出葡萄之作用以及白石老人不善饮酒的生活习惯。诗和画互为补充,珠联璧合。尤其是这幅作品齐白石着重刻画葡萄藤缠叶茂的气势,葡萄在该作品中处于主角的位置,齐白石笔飞墨舞的狂态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墨的风动润泽,线的蜿蜒穿插,看似随意,实则布置、经营都颇费心思,极具交错缠绕之势。
《葡萄蚂蚱》局部赏析·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供图
在这幅画里,齐白石将一只蚂蚱画在葡萄藤上,三只前爪向前试探性的扒住藤干,头微微前倾,头上的两根须子也仿佛在向前探听着虚实,但整个身体并没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恰恰相反的是在向后停靠,因为它感受到了枝干的真实高度,并没有把握往下跳,恐惧感这时已经围绕在了蚱蜢的周围。齐白石对于蚱蜢的表现可谓出神入化,寥寥数笔就使一只小小的蚱蜢浑身充满了肢体语言,其背部轻薄的翅膀更是形象生动,让人看后久久难忘,齐白石可以算是中国绘画史上为草虫“写照”最多的画家,他的草虫画丰富和发展了花鸟画的表现领域和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草虫画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为这种绘画样式树立了新的成功范例,真正的做到了雅俗共赏,艺术性与观赏性兼得。
《花果四条屏》第二屏名《葫芦》·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供图
喜欢收藏齐白石书画的朋友都知道,齐白石在一生的绘画生涯中,以葫芦为题材的作品有不少。他曾说,“因喜葫芦能解笑”。这大概是他爱画葫芦的原因之一。时任齐白石传人、齐良芷弟子、中国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先生说这幅齐白石的《葫芦图》在布局上发生了变化,写攀爬在竹竿上的葫芦。葫芦秧在竹竿的支撑下,瓜叶均衡错落地 分布于画面上,瓜叶墨色浓郁,水墨淋漓;葫芦以阔笔 蘸藤黄写就,色彩鲜艳,使画面生机盎然。我们在欣赏 这幅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迎面而来的葫芦成熟时悬挂于 篱墙上的优美姿态。但细细观察也不难发现,这幅《葫芦图》又并非是现实生活中的葫芦,白石老人将瓜和叶 画得几乎同样大,显然是作了艺术夸张。而这种高度的提炼和概括又让人们体验到葫芦的真意,也许这就是中国大写意画的魅力之所在。
《葫芦》局部赏析·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供图
这幅画是齐白石晚年所画,其时他正经历了学赵(之谦)、吴(昌硕)、朱(耷),并经友人陈师曾启发“从此决心大变”绘画风格,如蛾脱茧,直飞苍穹。将文人写意与民间艺术的朴素天真巧妙的结合起来,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花果四条屏》第三屏名《雁来红蜻蜓》·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供图
雁来红又名「老少年」,是一种南方的植物,每当秋天大雁南飞时,叶子即变红。雁来红的入画,在文人画中比之紫藤、荷花、红梅要少得多,将雁来红表现出牡丹一样的富贵气质,乃白石老人首创。雁来红是齐白石先生一生绘画中经典力作。齐白石在这幅画里大面积应用水红色呈现,不管是阴阳相悖,叶出四枝,还是墨色与章法的配合,都表现得恰如其分。给观赏者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天真浪漫的童心,构成了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则体现了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也构成了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象。
《雁来红蜻蜓》局部赏析·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供图
齐白石在这幅画里将一只蜻蜓置于生机勃勃的雁来红之旁:墨笔画出的巨大叶子,或浓或淡,从画面右上,错落地从上到下铺展开来,占据整幅画面的大半,蓬勃的叶间,龙蛇般穿插的是茎秆。叶子以书法入画,如行草般纵横挥写,一任自然,水墨淋漓。旁有蜻蜓绕飞,仿佛可以看到近似透光之羽翅,而柔软又圆润的虫身,亦鲜活之极,阔展逾恒,三枝繁茂的雁来红依扇形分向三个方向铺陈,没骨法写就的雁来红,与极其传神的蜻蜓,形成粗与细、虚与实的对比,生趣盎然,乃白石艺术成熟期的佳作。
《花果四条屏》第三屏名《玉兰小鸡》·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供图
齐白石在这副画里画玉兰利用画纸底色,以留空的方法达到色彩之白。处理得当,反使画中之白达到了无限和含蓄的境界,更胜于颜料之白。花由淡墨勾出,浓墨画托,使玉兰的气质更显幽雅柔美。玉兰花下3只小鸡相应成趣,用大笔圆点表现小鸡的外形,然后添嘴,眼和爪。用笔用墨上,浓淡墨变化上,圆长笔的应用都独具一格。
《玉兰小鸡》局部赏析·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供图
胡橐曾写道:晚年以后,白石老人画小鸡的技法才算最后成功。可以看出,在用笔用墨上,浓淡墨变化上、圆长笔的应用上,显然与从前完全用圆点法又不相同了,从而看出白石老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墨色的浓淡和干湿。由于蘸到笔头上哪一边墨多水少、哪一边墨少水多的不同和用笔法的不同,就巧妙地把小鸡身上的绒毛质感画出来了,小鸡的各种神情动态也画出来了。画法上这样的变化,细说起来,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成功的,实际上要在长期实践中才能逐渐体验出来。用白石老人自己的话说:“余画小鸡二十年,十年能得起形似,十年能得起神似。”(图文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未完待续)
收藏书画,就找“白石传人”的齐白石书画院,版权商标所有,现场创作,齐白石画派,百年传承,一脉相传,只做真迹书画,可根据藏家要求定制字画,可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