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精致之选,骑新日芭芘公主,做城市街头的新焦点
58 2024年11月18日
一 明确的顶层设计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政策保障
最近一段时间,“文化旅游业”这个词成了热门词汇。2024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打造精品文旅品牌和线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二十届三中全会后,总书记先后在甘肃、福建、安徽、湖北等地考察时,都强调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在甘肃,他强调,“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在福建,他强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在安徽,他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短时间,多次要求,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这足以说明习总书记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视,也说明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所要达到的高度,更说明我们党正在践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宗旨。
其实,早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文化建设就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2018年,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具体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等。可以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早已在国家决策层布局谋篇之中了。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各地区各部门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
二 足够的经济体量为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什么是“支柱产业”?它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较大份额并起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比如,中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加起来的生产总值,约占全国GDP比重的10%。汽车产业,就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旅游就会进入大众化日常性普遍消费阶段。2023年,美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分别占该年GDP的4.5%和2.9%,出口占比6%、9%,就业人数占比10%;英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分别占GDP的5.6%、3.5%,出口占9%、5%,就业人数占比13%。
当下中国文化旅游业发展,已呈现出全域性、全程性、全民性趋势。2023年,中国人均GDP达89358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即12681美元,连续3年超过1.2万美元,为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截至2023年末,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已超30万个。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48.9亿,同比增长93.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6.2%,交通出行类、文体休闲类服务消费的增速,持续高于服务消费总体增速。第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更是增长了41.1%。文化旅游业必然成为下一个拉动经济发展的风口。
三不断提升文旅融合的深度是实现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必然举措。
毫无疑问,习总书记对文化旅游业的这一重要论述,将成为各地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的工作重点。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抓手,正得到越来越多地方的重视。全国各地纷纷创新发展文旅模式,不断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北京、杭州、西安等自身历史文物古迹较多的城市,围绕名胜进行再开发再探索,形成文旅一体的全新布局;上海、天津、青岛等时尚特征明显的大城市,主要依靠本地城市界面和景观资源,集中打造主题街区、博物馆等休闲场所吸引消费者;江苏无锡、陕西汉中等城市及大量特色县镇,充分开发本地历史文物景点,丰富游人体验。安徽推进大运河(安徽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加快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甘肃先后开展“甘肃麻辣烫及特色美食大PK”“碳水之都最兰州”“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等系列活动,助推全省旅游热度不断攀升,较往年提前2个月进入旅游旺季。福建举办文旅产业链招商推介会,组织推出20个重点招商项目,总投资达872.43亿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湖南自2022年起,创新举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构建了“1+13”办会兴文旅模式,以“办一次会、兴一座城”为目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已先后在张家界、郴州、衡阳成功举办了三届。2024年以来,出台了《湖南省推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打造万亿产业,推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倍增若干措施》《推进全省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链大招商的若干措施》《关于推动湖南高品质旅游住宿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助力旅游业的发展。2023年,湖南省全年接待游客达到了6.58亿人次,同比增长51.28%;实现旅游总收入9565亿元,同比增长47.43%。这一比例显示了旅游产业在湖南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文化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其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近几年来,湖南不断增开国际直航航线,推动落地入境旅游支付便利化。“五张名片”出省出海,“三湘四水 相约湖南”唱响世界。2024年上半年,全省新引进签约文旅项目227个,其中“三类500强”及中国旅游20强企业项目7个,落地并开工130个;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实现外汇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69 倍、6.68倍,旅行社入境接待业务量跻身全国前三。
今年,衡阳借承办旅发大会契机,进行了一系列搬迁安置、老旧街区改造等行动,把办会工程同时做成了一项实打实的民生工程,让老百姓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城市品质的提升。
四 彰显常宁特色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常宁支柱产业的重要理念。
常宁地处湘南腹地,山川秀丽,民风淳朴,旅游资源丰富。全市现有上规模的旅游区(点)20余处,包括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塔山大峡谷,西江漂流,大义山自然保护区、罗桥樱花园、至圣寺、中国印山、财神洞、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格局。
近年来常宁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2022年,共接待旅游人数约429.7万人次,同比增长0.28%,实现旅游收入38亿元。2023年,常宁接待游客58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2.67亿元,文化非遗产值达15亿元。2024年1-3季度常宁市接待旅游人数499.82万人,同比增长9.08%,旅游总收入45.77亿元,同比增长15.62%。常宁文化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要想成为支柱产业,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 朔源地域文化、显影历史脉络。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业往往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组织以一批有一定文化修养、熟悉常宁本土历史文化人士,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迹、民俗风情、文学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元素,经过整合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寻找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历史建筑修复与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活动的组织等,确定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常宁地域特有的历史、传统、风俗等进行梳理,凸显湘韵的魅力。着重总结沉浸式文旅的类型,如水口山工人运动历史文化的沉浸式旅游、天堂山自然风光的沉浸式体验等。有个影视城打造游客沉侵式体验项目“跟着团长打县城”,游客们在演员“团长”的带领下,浩浩荡荡,攻下了县城。期间,“团长”时而组织“游客部队”不要掉队,时而停下来研讨战术,布置武器放置地点,让游客身临其境。“县城攻下来了”,身临其境体验到的丰富情绪价值早已让游客忘记了走路的疲惫。
根据常宁文化的独特性,设计与常宁相关的核心IP产品,充分融入常宁的本土元素,如常宁的瑶族服饰、传统建筑风格等,使产品在外观和体验上更具地域性,与常宁的文化相契合。也可以以常宁茶油传统榨取工艺、塔山茶文化等为灵感,打造具有浓厚常宁特色的文旅产品,让游客在沉浸体验中感知常宁的独特魅力。
二 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定位常宁二日游。围绕二日游,集中交通、餐饮、住宿以及景区景点和各种政策资源,设计不同体验路线,山地风光、水域景观、花卉文化以及茶文化体验等,打造旅游精品线路。还可以形成具有常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如借助瑶族文化节庆活动、板桥中秋荷花灯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度,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文旅需求。
建立“一核一轴、三区三带”的沉浸式文旅空间格局,以常宁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域为中心,构建核心区与文旅轴线,使文旅项目在空间上形成有机连接,提升游客流动性。
扩展“山、花、印、茶”的旅体验路线,划分常宁为以印山为代表的山文化区、天堂湖为代表的水文化区、樱花园为代表的花文化区、塔山茶为代表的茶文化带、以萧石月彭明治故居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带、以水口山工矿游为代表的工矿文化带等,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实现多元化的沉浸体验路线,积极发展常宁全域旅游。
三 突出康养保健,大力发展休闲养生文旅产业
目前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是不可逆转的国情,老年人当得到重点照顾,解决好了老年人的康养问题,就解决好了民生发展中的大问题。康养产业是伴随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而被催生出来的。市场巨大,前景广阔。
2023年,从小到大没见过雪的“南方小土豆”们奔向冰雪之城哈尔滨,让哈尔滨着实火了一把。冰雪,对于哈尔滨来说,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常宁有着得天独厚的康养发展资源,天堂山海拔1265米,是湘南地区除南岳祝融峰外第一高峰。其地势素雅秀丽、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达90.8%,空气质量堪称一流,负离子含量达3.9万个每立方厘米,有森林氧吧之美誉,被誉为“水的源头、林的海洋、云的故乡、摄影师的天堂”。夏天的高温季节更是避暑胜地,天堂山的平均温度比常宁城区低8度左右。这就是常宁发展康养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进一步统筹国家养老休养和各个部门政策,集中资金,全力打造天堂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康养基地,培养森林康养旅游亮点。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发展一批休闲康养民宿,并且基于湘南文化和常宁瑶族的地域特点,规划沉浸式文旅集群的空间布局。例如,可以设立湘南传统建筑风格的文旅民宿小镇,串联起常宁瑶族文化的各个元素,形成独特的沉浸式体验空,带动全市沉浸式休闲养生文化旅游业全面发展。(作者 何页楼 何许青)
2024年11月16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