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幼儿园常规教育培养的几种方式

作者:钱鸾 来源:湖南新闻网 2025-01-24 20:36

 

常宁市新河镇中心幼儿园 吕伟

摘要: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常规教育是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学前期的儿童喜欢模仿,愿意尝试,可塑性最大,这一时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会在大脑中留下最深刻的记忆,形成稳固的动力定型,为孩子的自信、独立、坚持、积极向上等优良品质的形成会打下一定的基础,终身受益。因此,早期教育不应该只把注意力放在幼儿智力的发展,更应该注意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形成,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幼儿的一些生活常规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兴趣、规则、习惯。

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目标都是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进行的,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以集体形式开展的,为让幼儿的集体活动有序而顺利,就必需建立一套能够协调集体活动的规则。在平常工作的时间里,我觉得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就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各项活动的质量。常规,即日常生活学习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和习惯,幼儿园的常规就是幼儿日常生活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在幼儿园开展常规教育主要是对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思想品德方面进行教育。这些规则对幼儿园保持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能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能保持一日生活规范化,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增强幼儿行为的目的性,提高幼儿的自律能力,促进幼儿之间的和谐相处,建立亲密的师幼关系,对其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幼儿阶段的孩子们经常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经常会改变规则。同时幼儿时期也是其个性养成的重要时期,让幼儿理解和掌握日常生活的规则,对幼儿的自我管理和养成良好习惯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也会因为总是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纪律而感觉十分劳累,因此就会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对于幼儿园小班来说,建立良好的常规,尤其重要。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常规教育,以爱为基础

首先老师要与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自理能力差,上厕所时不会脱穿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吃饭时有的幼儿不会使用勺子,老师要一口一口地喂。如果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哄幼儿。当孩子大小便拉裤子时,还要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如我班的谭雨馨小朋友,爸爸妈妈都在外面上班,从小就是外公外婆带,胆子也很小,刚入园时也不愿意与老师多沟通,自理能力也不是很强,了解到这种情况以后,我们两位老师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刚开始给他喂饭,后来慢慢引导他自己吃饭、上厕所。渐渐地,孩子开始信任我们老师了,还把我们老师当做了好朋友,对我们老师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认真地完成,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了很多。在此基础上,还是要把关心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行为。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是表面的、具体形象的,所以口头上随便说说,对幼儿是无用的,幼儿喜欢接受老师亲切的,拟人化的语言,因此,我会利用儿歌、小故事、游戏等教育形式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常规。首先,以游戏的形式或者游戏的口吻提出要求,孩子们乐于接受。比如,户外活动或者去其他班级上课时,要求小朋友们一个跟一个的走,我就会说:“请小朋友们来开火车啦,小手牵衣服。”刚开始的时候要经常提醒掉队的小朋友,如:“咦,菲菲宝贝的车厢怎么脱节了,快跟上。小朋友们要注意了,我们每节车厢都要连在一起的,要不然‘托马斯号’就不能安全的到达目的地了,”时间长了,小朋友们就会牢牢地牵住前面小朋友的后衣襟,一步一步地跟着老师往前走。有时侯班级里会发生追跑的现象,我提醒了很多次,都没有什么好的效果,后来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告诉我,可以让小朋友们玩学小乌龟或者小蜗牛走路的游戏,幼儿会特别感兴趣的。我按照她的话做了,果然,小朋友们都特别有兴趣地参加到游戏中,还时不时地问我:“老师,你看我学得像不像?”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班级里的这种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通过游戏的形式,将“老师不让我跑”的被动行为转化为“我想慢慢走”的主动行为,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再比如,针对幼儿经常会放错水杯或毛巾位置的现象,我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将幼儿自己的照片贴在幼儿的水杯架和毛巾架处,让幼儿自己找自己的物品并摆放好,效果也是很不错的。同样,孩子玩了玩具后容易乱扔、乱放,如果教师包办代替,替幼儿收拾玩具,幼儿的好习惯是很难培养的,作为教师应该放手让幼儿学习逐步进行自我管理。我采用了“送玩具回家”的游戏,借此进行常规训练。当幼儿玩完玩具丢在一边不管时,我就对小朋友说:“宝宝,你怎么把你的好朋友丢在桌子上面不管了呀?他会很伤心的,以后它就不会和你一起玩了。”“我们把你的好朋友——玩具宝宝送回家好吗?”我还在区域的柜子和托盘上贴了各种小动物的图案,小朋友可以根据图案把玩具送回正确的家里。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知道什么玩具该送到什么地方,逐步培养幼儿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再比如,中午午睡时,经常有小朋友不爱睡觉,和其他的小朋友说话,于是,我对他们说“小朋友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吧!”“我们玩的游戏的名字叫做‘木头人’,我们一起来念儿歌,‘我是一个木头人,一不动、二不笑,三要闭上小眼睛。’”这样幼儿就会安静下来,一会就睡若了。

、利用幼儿的模仿能力,加强常规教育

有的孩子天生活泼、好动,这些孩子虽然性格开朗、爱说、爱跳,给班级带来了活跃的气氛,但同时又因为他们的好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某些常规行为习惯养成方面上较欠缺。例如:我要求幼儿每次端小椅子时要两只小手扶着轻轻的端过去,可总是有许多孩子就习惯性的将椅子拉着过去,椅子和地板互相碰撞,发出很大的响声,根本没有达到老师说的“轻轻”的要求来,我强调了很多次,效果也不是特别好。我就利用幼儿时期模仿能力特别强的这个特点,先是给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教他们念一首儿歌,“小椅子,我会搬,两手抓住放胸前,一个一个叠着放,整整齐齐真好看”。)在教的同时把动作加进去让小朋友学,人们常说:孩子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慢慢地,班级里以前出现的那些乱放、乱推小椅子的现象好了很多很多,每次幼儿搬椅子时都是很自觉地边念儿歌边搬椅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老师一定首先不做。还有,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如果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孩子前面就直接去接水喝。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寝室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他也想和旁边的小伙伴讲话。如果寝室里安安静静的,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这样才能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另外,念儿歌是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其基本方法是让幼儿反复诵读有关儿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通常都很喜欢诵读具有音乐韵律的儿歌,因此教师经常借助儿歌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如:“卷起两个小袖口,轻轻拧开水龙头,我把小手伸出来,洗洗我的一双手......又如:"小手拍拍放枕边。身体转向右侧卧。风不吹,树不摇,幼儿园里静悄悄。我是一个乖宝宝。 规规矩矩睡午觉。”简单的规则,合辙的韵律,再加上朗朗上口的词句,能有效代替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增加常规教育的趣味性。幼儿也会因为常规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情绪而抑制了行为受限制引起的不快,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接受常规。

虽然念儿歌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教师不恰当地运用这种教育手段,使得儿歌也成了对幼儿的一种约束。例如,有些教师常常把常规教育当作一个独立的教育内容来传授,在集体教学活动时专门抽出时间来教这些儿歌,让幼儿机械地反复诵记。希望幼儿能够通过诵记的方法记住这些常规,并在一日生活中遵守这些常规。而当幼儿违反了某些常规时。教师又会要求幼儿重新诵记这类儿歌。甚至对幼儿进行反复的训诫和说教。事实上。常规教育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无论是洗手歌还是午睡歌都应该在幼儿的活动到达这一环节时自然地进行 ,使幼儿能在当前的活动中贯彻实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四、运用“手拉手”榜样力量对幼儿进行正面引导

要提高幼儿遵守幼儿园常规的自觉性,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在榜样的带动下自觉遵守常规,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运用榜样进行引导。教师可对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够较好遵守常规、行为习惯表现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激励,并树立榜样和典型,让大家学习学习,以此激发幼儿追求上进、渴望进步的心理需求。这样就能对幼儿遵守常规、养成良好习惯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也能让幼儿受到正面的刺激,并使这种行为逐渐固化在幼儿的心理。

例如,在上课时为保持课堂安静,教师可表扬某位小朋友坐姿好、不乱说话,大家要向他学习,以此来提高幼儿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二是用教师的良好行为影响幼儿。在幼儿的心里教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教师自身的良好行为规范,为幼儿树立好榜样,去影响感染幼儿,使其在教师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觉遵守常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实现学会做人、做事和与他人和谐相处。

总之,在幼儿园加强常规教育,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人生开端,从小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有利于幼儿园保持正规、有序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但是让幼儿自觉遵守常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漫长、繁琐的过程,并且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需要树立长久的培养思想,并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云晓《 好孩子好习惯》 漓江出版社2006.1

[2].童时 《反思幼儿园常规教育》 《早期教育》 2003年第01期

[3].赵静 《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中国教育创新导刊》 2009 年第 09 期

[4].李宇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才智》 2009.12

[5].李金英.幼儿园小班日常生活活动中常规教育研究[J].河北大学.2014(10)

上一篇:护航春运,重拳开展“打非治违”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