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妇幼保健院“三十年奉献奖”获奖代表】 暖箱旁的三十年:记衡阳市妇幼保健院护士肖平香的 “生命护航”岁月
122 2025年05月12日
记者:唐家华 通讯员:雷林宸
在衡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总能看到一位步履匆匆的身影。她鬓角微白却眼神坚毅,掌心托着早产儿的动作轻如羽翼,三十载光阴都化作了监护仪前的专注与暖箱旁的温柔。她是新生儿科护士肖平香,用三十年时光诠释着“生命首抱者”的责任与信仰。
一扇门开启的生命之约
1994年7月,刚从学校毕业的肖平香第一次推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玻璃门。此起彼伏的啼哭声中,她看见巴掌大的小脚丫在暖箱里轻轻颤动,监护仪的绿光在婴儿皱巴巴的皮肤上跳跃。“就像被什么东西猛地撞了一下心口。”她至今记得那一刻的震颤——那是生命最初的重量,也是她职业生涯的起点。
初入科室,静脉穿刺是最大的挑战。面对早产儿细如发丝的血管,这个青涩的姑娘常常紧张得手心出汗。为了练出“一针见血”的功夫,她在模拟教具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观察血管走向、揣摩进针角度。“有次给一个胎龄28周的宝宝穿刺,针尖刚触到皮肤,孩子突然攥紧了小拳头。”肖平香说,那个瞬间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手中的不仅是一根穿刺针,更是连接希望的生命线。
暖箱旁的三千日夜
在新生儿科,时间是以“克”和“毫升”计算的。肖平香记得,有一个住在10楼的“小豆豆”——胎龄29周、体重仅960克的早产儿,皮肤透明得能看见皮下血管,呼吸微弱得像随时会熄灭的烛火。整整60天,她和同事们轮流守在辐射台旁,密切监测呼吸机下患儿胸廓起伏,精准记录心跳、调整输液量,并细致完成皮肤护理。历经呼吸、喂养、感染等多重关卡,两个月后,宝宝顺利康复出院。当父母含泪接孩子回家时,她深感:守护的不仅是新生的啼哭,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之光。
“除夕夜别人在看春晚,我们在给宝宝做血气分析;情人节别人收玫瑰,我们收的是胆红素报告单。”肖平香笑着说。无数个深夜,当城市陷入沉睡,NICU的灯光永远亮如白昼。一次,一名重度窒息的新生儿被紧急送来,全身发紫、心跳微弱。气管插管、胸外按压、脐静脉给药……团队整整抢救了4个小时,当第一缕晨光爬上窗棂时,宝宝突然发出响亮的啼哭。“我们互相看着对方汗湿的手术衣,突然有人笑出了眼泪——那是比任何节日都珍贵的礼物。”
泪水与欢笑织就的勋章
护理工作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肖平香记得有一个先天性畸形的宝宝,临终前用微弱的力气勾住她的衣角。“我抱着他,哼了一首又一首摇篮曲,直到他渐渐闭上眼睛。”那次经历让她彻夜难眠,却也让她更加懂得:“有时候,我们不仅要治愈疾病,更要守护生命的尊严。”
更多时候,收获的是生命的回响。曾护理过的早产儿如今已是高中生,每年母亲节都会发来短信;在门诊偶遇当年的“小患儿”,奶声奶气喊她“护士奶奶”时,她总会偷偷红了眼眶。“有个妈妈抱着孩子来复查,说‘这是救过你命的肖奶奶’。孩子扑进我怀里的那一刻,觉得三十年的夜班都值了。”
从“暖箱守护者”到“光的传递者”
从老式暖箱到智能监护系统,从经验护理到循证医学,肖平香见证了新生儿护理的“进化史”。如今,作为科室的“老资历”,她更像一株根系深扎的大树,用年轮里的故事滋养着年轻一代。
“穿刺时要顺着血管走向,动作要像羽毛拂过一样轻。”在带教时,她总会把当年带教老师的话重复一遍又一遍。看到年轻护士为了一次成功的PICC置管雀跃不已,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以前我们用听诊器听肠鸣音,现在孩子们能用上更精准的监测设备,但有些东西永远没变——比如对生命的敬畏,对细节的苛求。”
在2025年“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肖平香获得“三十年护理奉献奖”。接过奖杯时,她想起抽屉里珍藏的泛黄护士服——领口处还留着当年给宝宝换尿布时蹭到的奶渍。“有人问我,三十年守着这些小不点儿,枯燥吗?”她指了指窗外的阳光,“你看,每天都有新的朝阳升起,而我们,正是托起朝阳的人啊。”
从青丝到华发,肖平香的掌心始终保留着暖箱的温度。在新生儿科的方寸空间里,她用三十载光阴书写着最朴素的誓言:不是生而无畏,而是生命值得敬畏;不是岁月漫长,而是每一个“第一次拥抱”都值得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