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

编辑:钱鸾 来源:湖南新闻网 2025-08-27 11:05

 

本文聚焦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结合其数量日益增多的现状,深入剖析关注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意义。从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性格缺陷、价值观受影响、自我认知偏差、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入手,进而从创建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师生互动沟通、提供物资支持、提高求助意识和能力、发展朋辈心理帮扶、减少歧视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多个维度,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旨在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兼具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出现更多的性格缺陷

留守儿童更多的表现是性格孤僻、情绪消极、情感不稳定、抑郁、焦虑等,儿童本应该是天真、活泼、积极、乐观的,但由于长期不和父母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虽然身边有别的亲人照顾,但毕竟不是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的现象,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价值观受影响,内心失衡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童时期由于缺乏足够的亲情,从而产生情感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出现失衡现象。有的不愿与人交往,产生自闭倾向;有的贪慕虚荣,喜欢攀比;有的产生逆反、仇视心理等。

(三)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有父母陪伴的儿童在和谐安定的环境中成长,受父母的言传身教,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而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人进行正面的引导,极易形成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自信心不足和自卑感强烈等性格特征,他们在思想认识和道德认知方面容易出现偏差,认知能力出现严重不足。

(四)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上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然而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人进行正确的引导,很多生理心理上的困扰得不到解决,也影响了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普遍表现出性格内向、紧张焦虑、冲动任性等,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一)为留守儿童创建心理健康课程

留守儿童非常渴望得到家长的陪伴与关爱,这样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才会获安全感和价值感,能够在童年生活中留下深刻的美好的印象,心理得到健康成长。学校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减压,放松身心,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爷爷奶奶在照看,但是因为爷爷奶奶上了年纪,对于孩子的照看并不周到。在孩子童年的发展关键期,这样的状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来说,有着很大的疏漏和遗憾。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既缺少关爱,又缺乏约束,很容易放任自流,沾染各种毛病,有可能一个小小的坏习惯就会酿成大错,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这是家长和老师都不愿意看到的。譬如有些留守儿童不按时上学,随意旷课与其他同学外出玩耍,即使去了学校也不认真听讲等状况非常普遍。为了改变这些现状,学校为孩子们开设了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这对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有一定的帮助。我建议老师可以向学校申请一些多媒体应用设备,将心理健康的课程与多媒体相融合,吸引孩子参与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耐心地与学生互动,为学生讲解,这样能够缓解学生内心的压力和疑问,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情。老师还要慢慢引导这些留守儿童对心理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告知他们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不要自卑和害羞。这些做法,或许一能成为留守儿童人生的转折点。因为留守儿童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需要看他们现在的心理能否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老师要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互动沟通

老师与留守儿童多沟通,能更多地了解学生内心想的是什么,最想要的是什么,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并以此判断他们的心理能否得到健康发展。老师要及时询问留守儿童在学习当中是否遇到了困难,告诉他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这些关心和鼓励都会给留守儿童一定的信心,化解他们内心的不良情绪,。在农村,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因为没有了父母的监管,变得不受约束,行为放肆,他们开始慢慢脱离正常的成长路径,变得非常叛逆,家长看到这些现状之后非常寒心,希望能够通过老师的教导使他们得到改变。那么在学校,老师要与留守儿童多沟通,随时了解他们的处境,如果条件允许,老师可以与家长联系,建议他们要多回家看看,最好不要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告知他们这样容易给孩子的童年留下阴影。缺少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残忍的。我个人认为,在每周的班队活动中,老师可留出一些时间与学生进行游戏互动,这样能使学生多一些欢乐。一些留守儿童比较自卑,他们内心是非常想父母的,想让父母回来陪伴自己成长。因此,学校也可以每周安排一部分孩子与父母视频连线,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留守儿童化解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还可以对心理问题较大的孩子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化解学生内心的矛盾,让学生慢慢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引导他们提升自信心和勇敢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勇气。

(三)为学生免费发放一些学习用品以及生活用品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是为了使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才外出打工的,他们将孩子丢给了爷爷奶奶,而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这些孩子从小就代替父母承担起了繁重的家庭劳动,而且因为经济困难,很多孩子没有更多的钱来购买学习用品以及切实需要的生活用品。所以学校要时常通过社会爱心渠道为学生募集学习生活用品,让孩子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同时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一颗长大后也要为自己的家乡做好事的种子。最主要的是让他们明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使家庭过上幸福的生活。根据最新的社会调查报告显示,很多社会爱心人士为农村的留守儿童捐赠了大量衣物和生活用品,这些善举能够给留守儿童送来温暖与希望。如果有家庭经济情况非常困难的留守儿童,学校要考虑为他们减免部分费用,让孩子安心待在校园,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后才有机会走出农村,长大成人之后为家乡多做贡献。

(四)提高求助意识和能力

留守儿童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选择告诉别人的比例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他们不去寻求帮助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担心找的那个人不会保护和尊重自己的隐私,二是担心就算寻求帮助了也解决不了问题。我通过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而言,对寻求专业心理卫生帮助表现出消极悲观的看法。因此,为了提高留守儿童求助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普及心理“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并强化心理“隐私权”的优势观念,使学生既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也学会尊重他人隐私。同时,应该提高留守儿童的求助能力。求助能力包括选择求助对象和求助知识等能力。首先,在同等条件下,应保证留守儿童选择的求助对象是专业的而不是业余的,是可靠的而不是靠不住的。比如,一般情况下心理咨询师要比班主任专业,父母要比好朋友可靠。因此,应该对他们进行引导性教育,选择专业而可靠的求助对象。其次,应提高留守儿童获取帮助信息的能力。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不确定的心理知识和调节方法等信息,应该提高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甄别和选择的能力,避免学生贴标签而羞于求助,也避免学生因“盲目操作”而产生对心理求助的无望感。

(五)发展朋辈心理帮扶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不同,他们的首要倾诉对象是朋友而不是父母,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长时间不在身边导致的,因此,学校可以发展朋辈心理帮扶机制,以此来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素养。具体地说,一方面,班级内部可以设置心理委员,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以便在有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基础性帮助;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心理助人能力的集中培训,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具备助人的核心知识、关键意识和基本能力,比如,尊重和保护隐私意识、倾听技术、共情技术等。此外,要为留守儿童情绪健康问题提供社会支持,而提供社会支持的着眼点在于促使其社会联结的形成。在疫情期间朋辈心理帮扶机制下,留守儿童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与同学的社会联结,增加彼此亲密感,增强班级归属感,为化解抑郁等情绪问题提供社会支持。

(六)减少歧视、善于帮助

歧视对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具有破坏作用,一方面对心理疾患的歧视会增加心理疾患的求助羞耻感,从而减少心理疾患求助想法和行动,另一方面,当歧视者本人产生心理问题时,为了不被歧视,歧视者可能会减少求助行动。留守儿童倾向于“让心理疾病患者一个人面对心理疾病”,并对“与心理疾病患者成为很好的朋友”持消极态度。自我污名(对自己的消极想法)和公众污名(对他人的消极想法)都降低了求助需求。由于个人将自己贴上社会不可接受的标签,自我污名也会对个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个人通过不寻求帮助和避免寻求帮助行为来保护他们的自尊,这种回避机制还阻止了个人向家人和朋友等非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因此,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扫盲计划,可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守儿童获得心理帮助。

绝大多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最近一年里都听过或看过有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消息,且两者在获取心理健康信息的途径上基本上一致。电视新闻、网络新闻和老师同学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相关信息获取渠道,心理辅导、心理自助读物、书籍、收音机、校园广播、讲座等方式则较为欠缺。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相关信息非常便捷,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上做不够到位。因此本研究建议如下,一方面大力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购买或者印刷心理自助读物分发给学生阅读。此外,在学校阅览室当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书籍供学生阅读,通过校园广播播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邀请校内校外专家学者进校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多角度、多维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素养。

在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素养的同时,必须进行积极应对方式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和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比如,寻求专业心理卫生帮助、善于倾诉、运动锻炼、早睡早起、均衡饮食、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等,减少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并在发生时能较好地处理心理问题。(作者:曹百求  湖南省湘乡市湘铝学校)

参考文献

[1]张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90.

[2]郑倩.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7(32):37.

上一篇:衡南税务:税惠服务助燃“夜经济”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